【台鐵出軌】太魯閣號撞擊畫面曝光!工程車滑落1分多鐘對撞 最後車頭左偏高速撞山洞

35分鐘前

台鐵太魯閣號於4月2日上午9時28分撞上滑落至軌道工程車,釀50死逾200傷慘劇,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取得太魯閣號車頭監視器和行車紀錄器,完成初步報告,列車行車記錄器如同飛機的「黑盒子」,今公布初步調查結果和撞擊影響畫面,震撼各界!工程車並非煞車問題而滑落鐵軌,現場是施工狀態,滑落1分多鐘就遇上太魯閣號對撞,雙駕駛只剩3秒全速煞車也難回天,高速撞入山洞奪命。

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今(4/6)下午4時舉行「花蓮清水隧道太魯閣號出軌案事故重建說明會」,運安會委員李綱說,調查初步與訪談原廠技師,發現手煞車等都有經過改裝過;透過蘇花公路監視器,工程車是在8時49分59秒進入工地,車上載了很多輪胎;現場不止有一輛車子在作業,事發車輛只是其中一部,不只有一輛車和一輛車的人員,另外也有其他車輛往工程車前進。9時28分50秒到9時29分,列車撞擊工程車出現粉塵。9分33秒事故發生後,其他車開始後退,佔到另外一個通道。

這紀錄證實李義祥根本違規在連續假日施工,也不是他所稱一人開工程車前往工地巡視,因停在斜坡而落軌的「離奇意外」,工程車是在發動施工狀態,卡到樹才熄火,翻落軌道時,附近還有怪手和工程車。

運安會主委楊宏智指出,列車當時行駛速度為時速125公里,司機袁淳修看到工程車反應時間僅約7秒,即使系統顯示司機已全力啟動煞車4秒但仍無力回天,司機責任幾可確認排除。

楊宏智說,工程車滑落鐵軌,離太魯閣號撞到工程車,兩者時間只有1分多鐘。該工程車當時下坡彎過便道彎道,彎道處還有怪手在作業,當時工程車停車角度有點偏,代表有卡到樹叢,工程車滑落後,是頭對頭,和太魯閣列車正面對撞。

運安會也公布太魯閣號TCMS的紀錄,至少記錄停止前3秒09:28:44的狀況,司軔閥為緊急緊軔段位,顯示司機正在執行緊急煞車。其中09:28:44秒車速為126公里/小時,後來開始降速,司機員的確有煞,最後紀錄停止時車速為121公里/小時,但不足以讓它煞停,無法減少傷害。

楊表示,根據ATP資料,紀錄停止前2秒車速為時速126公里,後續開始降速,紀錄停止時,車速為時速121公里。

記者會也秀出列車控制監視系統解讀,09時28分44秒ATP緊急緊韌作用,代表有一些系統已經壞掉,顯示司機員煞車是在這個時間點之前。另外資料也顯示,列車出和仁隧道時的時速是125公里,此路段允許的最高時速是130公里,在時限內;至於司機員是不是一出隧道就按煞車,還要再驗證。

根據運安會公布該列列車行車監視器畫面,列車撞上工程車後,列車車頭被撞偏,導致左邊車頭撞擊隧道口,受創最嚴重。

楊表示,當時工程車引擎、吊臂等被強大衝擊整個解體分離,車頭被列車撞進隧道。

楊宏智說,根據行車影像紀錄解讀,可以知道工程車的頭是向前,吊臂往後,前面捲了一堆雜草。

09:28:38.5 列車駛出和仁隧道南口

09:28:43.6 緊急緊軔紀錄出現

09:28:45.5 列車撞擊工程車

09:28:46.6 列車撞擊清水隧道北口東側

李綱說,可以看到當下有緊急煞車,門自動開啟作動,電纜有被拉扯到的故障紀錄,現在原廠還沒有給更完整的解讀,還不知道哪個時機點司機做了哪些命令,還有待原廠提供更精確的解讀軟體。

楊表示,第八車已經衝到清水隧道裡,距離隧道北口約320公尺,部分列車則在隧道口,工程車車體被撞至列車右側。

楊稱,原先工程車距離隧道口約40公尺,被撞擊後剩距離10公尺,車頭則在第四車處被發現,已經是一團廢鐵,至於列車則是半個車頭被削掉。

李綱說,事故第3天後取得工程車上的紀錄卡,就把記憶卡說明解讀出來,非常詳細完整的資料,但因為跟警方有默契,因為這牽涉到偵辦,所以檢察長在昨天有說一些,太詳細跟犯罪偵查,而非故還原證據相關,牽涉到偵辦的規劃,因此運安會無法公布。

但李綱說,可以向大家說的是,車子是翻滾下坡,現場有其他工程車也在行進,不只一台車,可以看到畫面,造成車子往下滑落,有翻滾,車身上有很多植披,工程車擋風玻璃有碎裂。

運安會表示,根據第三天取得工程車行車記錄器記憶卡內容,當場就解讀,但和檢調有默契,暫時不透露詳細內容,但可得知該車是翻滾下來,火車還沒撞上去前,擋風玻璃就已經破裂,李也提到當時工地也有其他工程車,不是一個停工的狀態。

運安會表示,以當時列車時速(時速126公里),加上現場又是彎道,至少約要5、6百公尺才能停下。

楊宏智證實,工程車的狀態,是在有啟動的狀態下(滑落),才會有(紀錄器)資料進來。1跟2的位置,有具體資料顯現卡在樹叢上,4跌落到鐵軌,3就是運安會的推測,把坡道用3D建構出來。

楊宏智說,車輛在2的位置的時候,引擎是有在啟動的狀態,這時車輛卡在樹叢上。3的位置是用推測,是因為車輛關掉了,所以沒有資料。位置4是透過現有證據推測出來的位置。

楊說,至於車子為什麼熄火,熄火後做什麼事情,要交給檢調。

至於保養的部分,運安會說,工程車在2009年購買後,有改裝空氣磅的煞車系統。據車輛所有人說,是在外面維修廠改裝,運安會4月3日也有找原廠人員察看,原廠表示這不是原廠認可的煞車系統。

楊表示,工程車行車記錄器也不代表是同步時間點,有綜合監視器煙塵揚起時間判斷,才推斷出僅間隔一分多鐘就撞上。

工程車到底幾時幾分滑下來?楊宏智表示,因為實際上下載出來的資料,時間點不代表示確實的同步時間點,運安會工程同仁花了很多時間來確認,其中工程車2的位置確實可以確認,但3的時間點無法確認,最後只能確認撞上的時間點是有煙塵瀰漫,經過交叉比對,現在估計工程車滑落軌道,到最後撞上的時間點,粗估是1分多鐘。但楊宏智說,這個時間點沒有經精確,只要讓大家知道,從工程車跌落軌道,到最後太魯閣號撞上,相距只有1分多鐘的時間。

有沒有圍籬是不是造成事故的主因之一?楊宏智說,圍籬是不是事故主因,目前還沒有進入到分析,目前無法回覆問題。現在台鐵、交通部大家都很關心這問題,以運安會角度來說,若有即時性問題,運安會會發安全通告。事故發生後,有請台鐵即時檢視台鐵是否有坡道上工程?後來得到回覆是沒有,因此不會有事故安全通告的發布。

今運安會下午4時公布台鐵408次車太魯閣自強號清水隧道重大鐵道事故事發過程,由主任委員楊宏智親自說明,開場白稱該列列車在當天上午9時28分47秒就停格了,這是令人傷痛的一刻,運安會同仁有20多位第一時間就到現場蒐證。

楊表示,運安會有專業調查技術能量,也集合最多能力,希望在最短時間重建當時狀況,讓罹難者、受害者家屬能知道當時發生什麼事情。

楊指出,事故第八節車廂全部脫軌,左側全毀,第七車廂嚴重扭曲變形,與第六節車廂脫節。

運安會委員李綱說,目前取得證物包括第一車、第八車的行車紀錄器(TCMS)、列車自動保護系統、列車控制與監視系統等,但有些紀錄器晶片破損,還是想辦法修復。列車影像的部分,駕駛所在的第八車影像都有順利解讀出來。

工程車輛的部分,李綱說,是個10噸多的車輛,記憶卡在第三天很不容易的情況下,取得其中一片滿關鍵。另外也有手持式360攝影建模、光達Lidar掃描等比照航空事故調查標準作業程序。

另外目前資料還有各式紀錄器、挖土機吊帶,李綱說,工程車在原廠維修只有到2009年,之後就不是在Hino原廠維修,這次也有拜託原廠工作人員協助;除了工程合約外,前兩車次列車行車紀錄器、行車電報以及相關人士的訪談等。

也親自到現場的委員李綱表示,調查期間同仁常常都弄到兩、三點,也感謝幸好還有慈濟到現場協助,不然都沒飯吃。

楊宏智提到,也曾接獲總統蔡英文指示,希望務必把事故原因嚴謹呈現出來,行政院也轉達會盡力提供協助,讓運安會都無後顧之憂,可以很勇敢,繼續往前做。

楊宏智表示,當時該輛滑落邊坡工程車就位於清水隧道口,以20度角度橫躺在軌道,當時該列太魯閣列車剛出和仁隧道,距工程車距離僅約250公尺,經分析列車行車資訊,當時列車行經該處時時速為125公里,等同司機從看到該車到撞上,僅有約7秒時間,但系統顯示列車全力煞車時間就達4秒,顯示司機袁淳修已反應迅速做了最大努力。

根據台鐵里程數,和仁隧道到清水隧道間距離約有287公尺,距離撞擊工程車事故地點僅約250公尺可以反應,以該路段速限130公里時速推算,代表太魯閣號看到工程車僅約7秒反應時間,但要煞停需要600公尺距離,至少要花上16.6秒,代表7秒反應時間根本來不及。

楊宏智表示,事故該處還有轉彎,司機一出隧道恐也沒法立即看到該車,列車行駛速度也在該路段速限內,雖太魯閣號車頭監視器是朝外錄音,未錄到駕駛室內聲音,但根據生還旅客描述,當時司機嘗試先鳴笛警告,再全力煞停,幾乎已做了最大努力,以他個人看法司機責任已可排除。

根據運安會先前說明,太魯閣列車直接正面撞上該工程車,駕駛室左側司機員位置受創最重,隨後列車撞進隧道內,幾乎等同列車和山洞的對撞,楊曾提到,如果前方沒有隧道,可能僅是像踢到鐵罐一樣把車輛撞開,但撞進山洞後造成列車嚴重扭曲,才讓死傷如此慘重。

楊也提到,該車滑落到軌道時間,到被太魯閣號撞上,粗估間隔5到10分鐘;至於工程車是否有拉手煞車?楊表示,這部分有進行分工,將由檢調進行追查,並非運安會優先關注重點。

事故發生後,運安會就掌握太魯閣號車頭行車紀錄器、第8車ATP列車自動防護系統、列車司機通聯紀錄、工程車行車紀錄器記憶卡、TCMS列車控制與管理系統等,並對工程車滑溜下來的附近環境做3D測繪等,進行事發原因分析。楊宏志表示,現已初步完成事發當時發生經過的分析,預計今天下午就會對外界說明,現場也會描繪事發當時狀況。

不過楊表示,現初步僅能對事發當時狀況進行描繪,至於外界關注加裝圍欄、加裝警示器等是否能有效防止意外發生,仍需要再做進一步研究。(唐鎮宇、朱正庭、甘芝萁/台北報導)

BannerBanner